记得读《主角》时,我突然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学可能正在面临一个新转向,也许陈彦的这个系列小说可以代表当代文学新的转向方式。这种转向是什么?80年代文学有向内转,这跟当时的艺术形态有关,也跟文学内自身内在的变革有关。
到了新世纪,尤其到了当下,刚刚他们也提到文学似乎要走到一个没有边界、要突破原来的既有边界。也许文学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继续那种向内转的潜流,另一个我把它命名为一种向外转的,也跟王尧老师所说的小说革命有一定关系。文学向外转或者往外不断地拓宽边界的时候,还是要再回来。
这就涉及到像陈彦老师他的舞台系列小说创作的时候,包括戏曲的知识和秦腔的知识,它是非常的丰富的。但是我们读陈彦老师的小说发现他对这些知识咀嚼得非常好,消化得非常到位,他把人物的命运感,把小说里的历史感、时代感把它传递出来,这个就熔化得很好。
所以,陈彦的小说是当代文学向外转的一个典范或范式,就是文学需要寻找新的融通,新的沟通,新的融合,然后去创造一个新的形态,这是第一点,关于文学的边界问题。第二点,关于普通人的问题,包括小人物、普通人,以小见大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都非常擅长以小见大,后现代的小说越写越小,写生活化,写当下的碎片化,以小见小,貌似也是后现代的这种文本形式的一种表达,我觉得陈彦的这个作品写普通人、写大众,仿佛写一个人,其实是写一代人,又似乎是写所有的人,我觉得它是一种以大见大的写作方式。他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史、情感史、奋斗史,写他们的命运。
小说现在一直被诟病,好像是越写越小,如何走向一种深远广大的新文学?我觉得这也是陈彦的小说给予我们的启迪。正是这样的正大的或者深远广大的人物塑造,提供给我们一种重力感,或者是孔老师他们讲的那种力量感,当下的小说不仅仅是乏味的问题,还是千篇一律的面庞,性格、情景好像都是重复的。小说没有力量,人物没有力量,没有力量感,沉下去了,那口气提不起来。所以这种力量感、命运感、历史感是陈彦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