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新闻公告 | 研究队伍 | 项目成果 | 平凹世界 | 最美商洛 | 文献资料 | 视频资料 | 商洛非遗 
平凹世界

 平凹文学 
 在线阅读 
 平凹绘画 
 平凹书法 

平凹世界
当前位置: 首页>>平凹世界>>正文
贾平凹生平及创作系年(1952—1980)
2015-06-12 12:08  

    1952年3月16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老君乡金盆村,原名贾李平。其在同辈中排行第八。父母图口音方便,称之为“平娃”。小学时期的贾平凹功课和人缘都较好,爱看地方戏,曾在村上剧团节目中饰演过角色。

    1964年秋,贾平凹考上了商洛镇初级中学。在初中二年级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跟着别人串联,搭乘帆布卡篷车到了省城西安。

     1967年,贾平凹离开学校,回家从事生产劳动。

     1970年,贾平凹去公社报名参军,因平板脚而未被录用。此后,村大队有一回派其去水库送信,适逢库上开会要写大标语,无人执笔,贾平凹自告奋勇提笔书写,后被领导赏识,让其独编一份《工地战报》,其身兼记者、编辑、美工、刻字、校对、印刷、发行七职,文艺天赋开始显露,被工地上下称作“秀才”。

     1972年,贾平凹被推荐上西北大学。入学时,系上要求每人写一篇上大学的感想,贾平凹写了一首题为《相片》的长诗,内容从棣花镇一直写到了西北大学的校门。几天后,第一期校刊上发表了他的诗作。从此,他每天都写一两首诗,学校的墙报、校报、专栏,凡是登文章的地方,到处都刊登有他的诗,一时间他被同学们称作“小诗人”。

     1973年,贾平凹与冯有源合写的故事《一双袜子》发表在8月号的《群众文艺》上。此系贾平凹的处女作,也即是从此开始,贾平娃改为“贾平凹”,一直沿用至今。将“娃”改为“凹”,他认为,凹稳当,凹是吃亏,吃亏是福;凹是器皿,盛水不漏;凹是谦下,虚怀若谷,他自制了一方印章:凹则不平。

     1974年夏,贾平凹回乡休假,开始以文学审美的眼光大量自己的故乡土地。同年,他的作品《深深地脚印》刊登在《西安日报》上。他为此特地写信给父亲,宣布自己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此后,大学时期的贾平凹在各类报刊上共发表纯文学作品25篇,其中有短篇小说《小河的水》、《弹弓和南瓜的故事》、《队委员》、《荷花塘》、《兵娃》(原名《豆腐坊的故事》)等,还创作了一系列钢笔小画。

     1975年,贾平凹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成为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的一名文学编辑。

     1977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贾平凹的小说集《兵娃》,这是贾平凹的第一部书。

     1978年,贾平凹根据在烽火村农科所搞所史时了解到的一对姐妹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创作了短篇小说《满月儿》。小说发表在《上海文学》1978年第3期上。小说后来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是这届获奖作家中最年轻的三位作者之一。

     1979年春从北京领奖回西安后,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贾平凹的第二本书(中篇小说单行本)《姊妹本纪》。

     1980年1月,其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集共收录其短篇小说37篇,近20万字,第一版印行10万册。同年,贾平凹到《长安》杂志当小说编辑。

     1980年2月,贾平凹的第四本书(短篇小说集《早晨的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文学评论界主流看法为:从《兵娃》到《早晨的歌》,这四本书所包含的60多个短篇小说,是贾平凹创作生涯第一阶段的成果。这一阶段,其小说特点主要是:在叙事中含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成份。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10号  邮编:726000  电话:0914-233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