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 杨军/文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①是根据商洛籍作家贾平凹在80年代中期写的小说《天狗》改编而成,由著名花鼓戏剧作者何丹萌改编而成,在商洛市政府及商州区文化局的策划下,实景拍摄而成。此剧不仅将传统民间戏曲融入现代影视艺术之中,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且将民间故事、传统山歌花鼓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紧密融合,表达了主创人员对当代生态文化的重视。实景拍摄山水风光,借助高水平的摄影技术,还原秦岭腹地商洛原生态的自然人文风情;山歌花鼓,来自商洛民间,感情朴素,故事简单,易记易唱,花鼓山歌的歌调和鼓词,唱响了山地民间醇厚的乡风民俗;最为重要的,改编者在小说《天狗》故事的基础上,突出和放大了主人公的忠善情义,通过民间故事演绎山里人家朴素的民间情谊。
一、山水风光展示秦岭商洛自然人文风情
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中的故事发生在秦岭腹地商洛山里。此剧全部采用实景拍摄,视角对准商洛山水优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秦岭腹地商洛地接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天,资源丰盈,被称为天然园林和天然氧吧。画面开始,在高亢绵延的山歌指引下,是一望无际、腾那起伏的山川景象,群峰重叠、河谷幽深,一副静谧,恬静、封闭、原始的自然风光。唯美化的山水景色突出“自然生态”特点。
独特的地理风貌营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实景拍摄不仅展现了自然原始生态背景,更为重要的是实景特写相比文字介绍更能突出故事中人物的日常生活景象,山里人家的家居生活、情感爱好、饮食特征,无不与自然休戚相关。这种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活景象,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普通人家的体现,也暗合了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态人居观念。
如果说原始自然风光凸显商洛山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色,那么当镜头转向乡里人家时,这里的人居生活也呈现自然古朴风味。瓦房,圈椅、大锅、背篓,长线辣子,洋芋疙瘩,酸菜糊汤,大颗玉米,山里人家较少有科技现代化的痕迹,却有浓厚的自然乡土意味。商洛地区因有秦岭阻隔,所受现代商品经济文化的侵蚀较少,大多数山民仍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比较明显的就是山民的建筑和摆设。走进一个山村,那种现代化的建筑仍然很少,更多的是土木瓦房建筑,土木瓦房冬暖夏凉,与地气接近,人们睡着舒服。这里人们的负重工具仍是传统的背篓。画面中主人公天狗背师父穿山越岭反复出现,其实这个景象不仅表现的是80年代初山民出行的普遍情况,即使在现代交通运输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年龄大的农人宁愿用背篓而不用摩托车、三轮车等代车工具,一方面体现了山民一贯勤俭节约的性格特征,他们信守一点,只要使用力气能办到的,他们宁愿埋头使力。剧作人员在作品中多次呈现这种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更容易使人产生怀恋乡土的审美情怀。
洋芋疙瘩,酸菜糊汤是农人们的日常饭菜,在剧本多处,主人公李正不论在高兴时,还是烦恼时,想吃的东西都是糊汤,糊汤是商洛山民的饮食特色。“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是商州农民的“口头禅”。商州“糊汤”,又叫包谷糊汤,其做法是先将包谷颗粒用碾磨弄到碎而不烂的状态,叫做包谷糁子,再用铁锅和文火熬成糊状。包谷糊汤配酸菜,是商洛山民的最佳饮食搭档。这种酸菜不是超市里买的酸菜,而是农家厨房里几乎家家都窝有的酸菜。酸菜做法简单,还能开胃。洋芋,即土豆,也是老百姓的主食,商州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离不了。洋芋糊汤加酸菜,在现在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商洛走出的大文人贾平凹,就对家乡饭情有独钟。这种钟爱一方面是饮食信仰或饮食习惯的体现,寄寓着某种乡里情感,另一方面也表明商山人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心态。特别是在饮食极大丰富的现在,人们提倡生态饮食,多吃杂粮,洋芋糊汤加酸菜,没有添加剂,所吃食物也都自家地里土生土长,环保健康,比起城里人的饮食,更与自然接近,因而也成为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态美食。
剧作中有一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井。画面采用特写镜头,湿漉漉的井壁,深不可测的地穴,地穴深处一潭水亮,井绳,辘轳。井引出了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井把式,故事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也与井相关。剧作者为井特写,其实不仅在吸引观众的好奇,古人讲,“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1],是把凿井与农耕并提的。“改邑不改井”[1],井是维系村邑之根,以泉为源,常用不竭,常注不溢。井的出现,其实是对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回望。人通过辘轳和井绳将水从深处的地底挖出,在传统原始的劳作中享受和体会劳动的过程和愉悦,也只有这样,才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贴近和敬畏。
当今社会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本质在于自然生态界和谐的运动、循环和演化,体现的是人的生命与万物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2]。洋芋疙瘩,酸菜糊汤、土木瓦房体现着商洛山民的这种朴素的生态文化心理,山民们的吃、住、行无不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与城市人相比,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科技使得日常劳动生活大大简化,但却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缺少对自然的敬畏。从这种角度说,山民饮食居住的日常生活背后传达的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感。
二、山歌花鼓唱响醇厚质朴乡风民情
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把地方性的商洛花鼓与商洛山歌非常自然地融入到电视剧中,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种创新。商洛花鼓唱腔和民歌小调是本剧的亮点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各自的民俗风情,陕南山歌和戏曲与秦巴山峰的地理环境和谐统一,花鼓戏曲和山歌是商洛民风民情的载体。全剧共有14段原创商洛花鼓唱段和9段原生态商洛山歌唱段,原生态的唱腔和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相结合,既渗透和传达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和乡风民情,又通过人物和故事表现在这种文化制约下民间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商洛山歌是商洛人民千百年繁衍,生存过程中的亲密伴侣。内容广泛,涉及到各阶层的各个生活层面。本剧根据剧情需要选录9段原生态商洛山歌唱段,既有情歌,劳动歌,童歌,还有伴随劳动的号子歌。这些民歌感情直白简单不做作,内容高尚真挚,纯洁朴素,主要传达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
本剧开始即以一段民间小调《这山望见那山高》开场:“这山望见那山高,望着乖姐捡柴烧,你没柴烧我去砍,你没水我去挑,莫把乖姐晒黑了”。此调属于江南花灯调,双段五句字情歌,演唱时一、二句用仄声韵,三、四句用阳平,第五句用阴平声来突出它的感情的真实真纯,平仄的运用使此段曲调少了一些北方的高亢,而多了一点江南的悠扬。此山歌调子的唱词“这山望见那山高”突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属山地,“你没柴烧我去砍,你没水我去挑”有鲜明的乡土情趣和直白的男女感情成分。在优美的清明山水的映照下,在悠扬的男女情歌的应和中,让读者走进这个充满诗意的美丽故事中。山歌开场,比起单纯的人物对话或画外独白,更能发挥了民歌的抒情性和乡土色彩,使人物或情景笼罩在情意缠绵的氛围中,于是诗意便蕴涵其中了。
花鼓山歌版《天狗》主要还是家庭伦理剧,电视镜头最终还是要引领观众走进农家小院,走进主人公。一段《石榴娃烧火》的歌调:“风箱拉一拉哎,想起了娘家妈。娘家妈,娘家妈,你咋不看看你这石榴娃。骂声木匠不是人,做的这风箱死球沉;拉得人腰酸胳膊困吆, 活活地挣煞人...... ”,引来了菩萨一样的女主人。山地媳妇勤劳善良,吃苦受累全在这富有生活意味的山歌之中。在山歌中唱出了富有浓厚生活韵味的劳动人民的情感。
剧本中有一个主要情节,井把式李正因为打井被压折了腰,导致下肢瘫痪,这个一向刚强的男人内心有万般苦处说不出,山歌成为寄托他情感和表达他情绪的手段。剧本中多次唱到:“树不成才枉占地,云不下雨枉占天,单扇扇磨子磨不成面,一根筷子吃饭难”,在这支山歌中,既有无力养家的愧疚,又有横来灾祸的无奈,还有想改变艰难处境的微薄心愿。如果没有这样的山歌一次次回放,那么主人公后来的戏剧性的情节“招夫养夫”的决心就难以理解。人物苦楚的情感,在音乐的不断反复与演化中,不断强化。
“任何一个山中地区,凡是有村落或开垦过的田土的地方,有人居住或生产劳作的处所,不论早晚都可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当地按照季节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地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至于青年男女恋爱,更有唱不完听不尽的万万千千好听山歌。即或是行路人问路攀谈,也是用唱歌方式进行的,用歌词来叙述,即物起兴, 出口成章, 简直是个天生诗人。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天赋, 一开口就压韵合腔”[3]。这是沈从文在《湘西苗族的艺术》中论湘西苗族人的生活艺术,其实,在中国的大多数山地,人们生活劳苦,在劳作和生活中自发的表达他们的感情,这些感情直白质朴,久而久之,通过手口传唱,成为山歌,这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记载着人们普通的生活劳作和情感。在商洛地方,山歌曲目繁多,山歌唱出了山里人的生活,唱出了山里人的情感,是爱情和劳动的赞歌, 是生命和生活的咏叹调。
“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区人民喜爱的一种地方小戏,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内容大都是反映山区风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花鼓山歌版《天狗》中的花鼓唱段是非常重要的,全剧共有14段原创商洛花鼓唱段,主要起着为形象增色和推动情节以及提升全剧象征意义的作用。
乞月歌是萦绕全剧的唱段,声腔低沉而庄严,根据山里女人们月夜乞月的传说故事创造的。当月亮亏蚀,天地间光明暗淡,最后坠入黑暗的深渊时,女人们就会唱着古老的乞月歌,低沉的歌声,伴着缓缓的流水,祈祷家人平安。“天上的月儿一面锣呦,锣里坐了个女嫦娥,有你看得清世上路呦,没你掉进老鸦窝,天狗瞎家伙!”。在这首乞月歌中,因为天狗会吞掉月亮,导致世界黑暗,出门在外的人才会遭到不吉,所以人们才会祈祷,这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在天狗剧中,主人公天狗正好和蚀月的天狗同名,天狗本是一个世俗中人,世俗的天狗又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天狗的世俗故事也使得古老的乞月歌谣带有更多的世俗味。天狗和师娘的故事就像这首歌里唱的:“有你看得清世上路呦,没你掉进老鸦窝”。但是天狗和师娘并不是一对夫妻,即使师娘“招夫养夫”,即使两人你情我愿,但也因情理矛盾,也避免不了两人尴尬的身份角色。这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歌调成为全剧的主要唱腔,不断萦绕在观众的耳目心中,增添了全剧的凄美意味。
山歌花鼓版《天狗》以情取胜,花鼓唱腔真实的传达了主人公的感情,特别是主人公天狗的忠孝情意在本剧中得到了放大。李正瘫痪不愿拖累家庭,不想看病,天狗跪在师傅面前,百般劝说,以唱腔的形式,情真意切,突出了天狗的孝;为师的为着自己的利益考虑,叫来天狗劝说“招夫养夫”的事宜,天狗虽有不同的想法,但想着师娘的好,终是答应,表现出天狗的忠。歌为心声, 实际上歌声就是对人物的一种语言描写。天狗的忠孝情意就在绵长而真诚的歌调中被放大。
唱腔不仅为人物形象增色,更能推动剧本的情节。招夫养夫是剧本的主要情节,一个是师娘,一个是徒弟,而且师傅李正还瘫痪在床,这样的新家庭如何生存,既是情节的关键,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部分。新婚之后的第一个晚上,从一更到五更,两个人的内心各不相同,山歌花鼓版《天狗》利用影视的蒙太奇剪接技术,花鼓唱腔的形式,唱出了男女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这天狗,想当初,精刚刚,虎赳赳,一天到晚英武不够,自从人招来,今日羞,明日愁,一下成个泪蜡烛,蔫得抬不起头。这女人,想当年,话不多,眼不乱,心里好像一条线。自从招来人,今日愁,明日羞,一下成个烂门扇,日夜合不严”。歌声传达了两人的愁闷,愁苦的缘由在于人物内心的情理矛盾冲突。并非两人无情,而是各自内心有一种世俗的伦理压制着,一个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师娘,一个因为自己的丈夫还在人世,真是苦煞煞愁杀了两位主人公。“天狗吞月”既成事实,主人公天狗和自己心里的月亮一样的菩萨结合了,但却如古老传说中的画面一般,天狗的人生调入到漆黑的深渊中。人物情感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通过音乐,绵长苦楚的唱词被真切的表现出来。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本剧的山歌唱词和花鼓歌词在一方面起着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同时花鼓音乐和山歌又是民风民情和民性的主要表现手段。花鼓和山歌最初来自民间,表演的是朴素的生活,简单的情感,原始的故事,唱词中明显体现着未经文明社会浸染和玷污的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情感, 蕴含着淳厚质朴的风俗人情。像民间的故事、民间禁忌等一样, 山歌和花鼓是最具人民性和民间性的文化样品之一,也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民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在外显层面表现为民族最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样式,在内隐层面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民俗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与精神心理有着巨大的塑造力” [4]。剧本作品通过山歌,花鼓和其他民俗事象,揭示商洛山地山民的生存环境和民间性格。这里的山多川多,人们虽生存艰难,但却感情丰富。男人们生性倔强,吃苦能干,有超乎常人的生命韧劲,女人们则个性柔美宽容,健康善良,有菩萨般的品性。正是在极美而又原始的民间表现形式中,让读者感受着山民们生活的真和他们感情的善。
三、民间故事演绎山里人家忠善情义
山歌花鼓版《天狗》在贾平凹小说《天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改编,放大了人物性格的忠孝情意,用现代意识审视传统民间道德,复活了传统忠孝节义的民间道德精神。这种民间精神,主要承载在主人公天狗身上。
天狗形象重要的道德品质就是孝。打井把式李正瘫痪,家庭遭致飞来横祸,李正一家何去何从,从这个情节开始,李正的徒弟天狗遵照传统民间道德教诲,视师傅如再生父母。电视剧以真切的画面再现天狗背着师傅,穿山越岭,行走于国营医院和民间郎中之间,在师傅多处就医仍无果的情况下,天狗跪在地上,恳求师傅,愿意为了师父,直至肝脑涂地,剧作以花鼓唱腔的形式,情意绵绵,荡气回肠,其情真挚可指天为证。从此,为师傅的病,天狗花光了积蓄,为师傅的病,退掉了婚约,以至为师傅的病,招进师傅的家门。招进师傅家门和师娘在一起奉养师傅,是剧中最重要的情节,强化了天狗的忠义思想。在贾平凹小说《天狗》故事情节中,天狗是36岁的童男,天狗在内心里敬着爱着菩萨一样的师娘,天狗对师娘有比较强烈的情感;但在电视剧中,天狗身边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小琴,一个是师娘,一个是情投意合的男女对象,一个是慈母般的患难中的师娘,天狗的忠义思想战胜了个人感情,取走了和小琴的订婚礼金,招进了师娘家。这个情节处理,很自然了放大了天狗尽忠尽义的道德观念。
花鼓山歌版《天狗》弘扬了主人公的民间的忠孝情意,歌颂了人民质朴和善良的美好品质。在剧作中,天狗以新婚女婿的名义招进了师傅家,慈母般的师娘变成了现在的妻子,曾经的丈夫徒弟变成了现在的丈夫,角色的换位造成人物内心情感的尴尬。从个人情感的尴尬凸写人性情理的冲突是贾平凹小说的重笔。在电视剧中,以温和的艺术手法淡化了人物内心深刻的情理冲突,李正正常的因疾而死而非自杀而死(小说中李正自杀而死),消除了两人内心所产生的情感愧疚。天狗和师娘这个新的家庭因着互相的敬爱,天狗的仁义,不仅得到了李正儿子五兴的谅解,而且受到村人的尊敬和祝福。天狗最后在为村人们行义修渠的善行中壮烈牺牲,也因此全面升华了人物的忠孝节义的完美道德情感。
剧本在处理人物角色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过程中,没有像时下流行的电视剧那样,宣传现代的个性解放,表达深刻的情理矛盾;也没有严峻的社会批判,提出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反思;而是淡化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放大人们能够接受的传统民间道德思想,将忠孝思想变成人物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自然地生发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5],主人公的这种道德品格,实际上是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忠义情感在人物形象上的统一。
文化培养了民族性格,性格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种文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商洛地区,属化外之地,现代化的科学理性观念在大多数的乡民身上还没有普及,维持整个村庄的依然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和村社文化” [6]。在大多数乡村,儒家所代表的道德力量依然是社会和民间的伦理基础。天狗以及师娘的性格品行就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天狗的忠孝节义有传统儒家农耕文化千百年传承的一面,又有山里人们重情尽义的一面。恪守尽孝,重情尽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
在国际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科技和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观念和物质利益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核心地位,使人们日益变得自大,骄矜,懒惰、利己、浅见、无能,人的自然人性已被扭曲异化,人的精神生态处于失衡之中,如何重建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现阶段大力倡导建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生态文化价值观主张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一种世界观,倡导回归自然,自然可以给人类幸福和自由。主创人员之一孙见喜认为电视剧《天狗》在现阶段有充分的价值新生和意义空间。这种意义空间,其实传达的是一种新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可以塑造和培养地方人民的性格和精神” [7],山川河流、节气时令、饮食起用、山歌俗俚、美术戏曲都是一地方民俗文化的体现。商洛山地秀丽自然的人文地理环境,浇灌出醇厚质朴的乡风民情;传统的民间精神滋养出忠孝仁义的人格精神。故事中的人物重义、多情、纯朴、自强, 这是一套在自然环境的熏陶和民间传统的承续中养成的民间性格和精神,对于当下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的复归和生态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于2010年9月18日正式筹拍,2011年5月12日在商州威尼斯国际影城首映,随后面向全国发行。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由中共商州区委宣传部、商州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商州区广播电视中心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著名的花鼓戏剧作者何丹萌根据贾平凹的同名小说《天狗》改编,徐瑶导演,任小蕾、王战备和罗永恒主演。该剧共五集,每集45分钟,全剧在展现人物命运的同时,辅以美丽的秦岭山地风光,委婉抒情、优美动人的商洛花鼓与商洛山歌,表现了普通人淳朴、美好的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精神。在凄美的感恩故事中夹杂有14段原创商洛花鼓唱段和9段原生态商洛山歌唱段。唱词、音乐、摄影和画面都堪称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王向峰.井和“井”的文化流延[J].辽宁大学学报.1995(5):98.
[2]余谋昌.生态哲学[M].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6):231.
[3]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沈从文全集第31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29—330.
[4]刘秀珍.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态美[J].江汉论坛.2010(2):73.
[5]孙见喜.价值新生和意义空间[N].商洛日报,2010-07-10
[6]程华.浅论《山匪》的叙事艺术,商洛学院学报[J]. 2007(1):9.
[7]贾平凹.四月二十七日寄蔡翔书,贾平凹文集第14卷[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76.
(作者均为商洛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