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新闻公告 | 研究队伍 | 项目成果 | 平凹世界 | 最美商洛 | 文献资料 | 视频资料 | 商洛非遗 
首页

 商洛文化研究 
 贾平凹研究 
 商洛作家群研究 

商洛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商洛文化研究>>正文
商洛花鼓与商洛渔鼓之比较研究:兼论商洛地方戏剧的生态模式
2015-06-21 16:56  

杨军  苏军/

 

商洛位于陕西省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辖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商南、镇安、柞水7县(市)。商洛花鼓与商洛渔鼓是商洛境内极具特色的地方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商洛花鼓戏主要以商州、丹凤、镇安、柞水最为盛行,且多活动于偏僻山村;商洛渔鼓主要指流传于柞水和镇安的戏曲说唱艺术。自明清以来,由于南来迁徙人口的不断增多,也带来了他乡的戏曲和音乐,花鼓和渔鼓在传入商洛后逐渐改用商洛方言演唱,并吸收了商洛的民歌小调,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商洛戏剧表演形式。

 

一、相似的历史渊源性比较

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入关中。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 鼓舞”、“ 跑旱船”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而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据著名花鼓老艺人刘全兴介绍,花鼓戏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境内。当时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许多难民便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漂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花鼓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糊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的方特色和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地方小戏。

渔鼓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它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精神,名为道情。道情即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所唱的经韵,又称道歌。自古就有用渔鼓、简板演唱之记载。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流传到南方,成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即为渔鼓曲的前身。

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在传统的道教故事及传说中,道教八仙都有自己修身护道之法器,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手执渔鼓,有鱼鼓唱词为:“竹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说明道教与渔鼓的关联。地处汉江源头主要支流的柞水属地,古为“终南首邑,秦楚咽喉”,早在商初,人类已经在境内繁衍生存发展。至隋末唐初,秦岭南北打开数条通道,成为岭南货物进入古都长安的必经交通要道。柞水地处偏僻,山大林莽,也成为各省人躲避战乱较为隐蔽之地,迁往而至的南方各省人日渐增多。据县志记载:“自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 年)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移民甚多。来此占山为王,圈地开荒,络绎不绝.”。诸省移民迁居柞水也带来了渔鼓戏曲。

 

二、表演形式的多元化特征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花鼓跳法多样,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双腿跳,有三角跳、狮子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有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商洛花鼓剧目约500多本,著名而常演的有几十本,内容大都是反映山区风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还有一人一事或几人一事的说唱故事节目等。自明清开始到民国时期,商洛花鼓已初步形成小戏的基本形态。其演唱形式及环境要求十分自由,一男一女,或二男或三人随身衣裤,略加包扎一方手帕,一顶草帽,一根棍子随手拈来做道具,徒歌清唱或乐器伴奏,在山野间或地陇院落即兴扭动身躯表演,俗称“打花鼓子”,时至今天,这种古老的表演形式仍然在商洛一些较为偏远的山区流行着。

渔鼓在历史上又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它既是本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乐器名,又是本艺术的称谓,柞水当地简称为渔鼓筒子。它与本民族其他各类乐器在外形制作上有较大区别,打击节奏较为简单,取材十分便利,制作工艺简单,普及性、大众性功能强。渔鼓因演唱时所用乐器而得名,它属于说唱艺术,有别于戏曲、舞蹈、民歌。渔鼓历史悠久,柞水渔鼓经历二百多年的植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渔鼓特点,形成了以柞水方言语音为基准,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基本唱腔形式,融合南渔鼓主要传统唱腔特点的柞水渔鼓形式,柞水渔鼓是江汉移民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而衍生出的具有浓郁陕南特色的说唱艺术,融民间歌舞于一体。

渔鼓是在山野抒情小曲及宗教歌曲影响下形成的渔鼓调,其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早年由一人抱鼓击节多角演唱。其前奏、间奏及说、白、停、顿处均可配击渔鼓造成气势,轻重疾徐有抑扬顿挫之妙。外地演唱时加入了月琴、云板,主唱者手弹月琴,伴奏者敲拍渔鼓、云板。同时也可对唱和伴唱,还可以加入二胡、三弦、竹笛和电声乐器等,多人分角色演唱。柞水渔鼓的传统曲目有:《鹬蚌相争》、《愚公移山等》;经典曲目有《三国》、《水浒》、《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薛仁贵征东》等。近年来镇安县新创编的渔鼓曲目有:《哥接妹》、《千年渔鼓》、《说古今》、《渔鼓醉酒》、《咏木王》、《云盖寺新语》、《栗乡鼓韵》等。

 

三、相同的地域性音乐结构

商洛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连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其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可分为大筒子、八岔子和花鼓子三种。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代表性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其曲调分阴八岔和阳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代表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大筒子以童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代表性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访贤》等。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戏”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脚色,表演生动活泼,富于民间色彩。

商洛花鼓由于传播地域和语音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商丹路(商州、丹凤)和柞镇(镇安、柞水)两大流派。商丹路花鼓又被称为北路花鼓,它以关中语系为主,杂以当地土语,曲调流畅、优美,婉转柔和;镇柞路花鼓又被称为南路花鼓,它以鄂西北语系为主,掺用本地土语,曲调高亢洪亮,欢快明朗。

柞水、镇安渔鼓唱腔保存有“哭录腔”、“观音腔”等早期的道教曲牌,随着历史的衍变,沿袭这几种唱腔的人已极为少见。在当地流存的唱腔中还有“道士腔、云魂腔”等道教遗留腔调,昔日道人所唱之“四江月、耍孩儿、清江引”等腔已被当地人的“哭腔(孝歌腔)”和俚俗小曲演变而来的“悲腔、平腔、琵琶腔”所代替。现在的腔调都是根据上传下来的声腔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脱胎而来的产物。

渔鼓音乐有宫、商、角、徽、羽多种调式,唱腔柔和,委婉,旋律平稳,起伏不大。目前,经过整理挖掘出渔鼓音乐有多种腔调,渔鼓有腔有调,渔鼓腔以道士腔为主吸取民间的筒子戏、八岔戏等拖腔形式,在民间统称为九腔,有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男花腔、女花腔、丑花腔、男悲腔、女悲腔、丑悲腔等。渔鼓调主要是以柞水民歌小调为常用音乐调,约有几十种之多。

 

四、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紧迫性分析

商洛花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由于市场艺术的多元化,商洛花鼓已处于濒危状态。早在解放前夕商洛花鼓几濒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商洛花鼓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自1953年起,商洛花鼓以《夫妻观灯》、《桑园人家》、《水轮飞转》、《换猪》、《凤凰飞进光棍堂》、《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优秀剧目闻名省内外。其中《月亮光光》荣获多项大奖和殊荣。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制约,流行音乐的冲击,商洛花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传承和发展商洛花鼓戏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柞水渔鼓有别于南方各类渔鼓,是基于其南北交合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接楚纳秦,融秦蓄楚,取南北艺术之长,扬当地文化之风,因而形成了独有的渔鼓腔调和渔鼓内容。柞水自古交通、经济、文化落后,古文化落脚当地后保持着少有的古朴与原始,其中很多唱腔和音调,是清朝时代留传下来并与当地民歌结合而产生的原生态曲艺,地域色彩浓郁醇厚,其原始和古朴之风不减当年。

渔鼓音乐的鼓点和节奏虽然不是很难,但是唱腔却有相当的难度,没有当地语言基础,对方言没有掌握的人很难在发音吐字上过关。渔鼓唱腔中有古代传承下来的各种声腔调式,也有结合当地民歌小调衍变而来的杂腔。由于渔鼓曲调没有存留曲谱,几百年来全凭艺人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唱本亦是如此。因此,正宗的唱腔唱本尤为难得。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道情最初做为道教文化形式在全国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南北渔鼓风格。而做为汉江流域文化之一的柞水渔鼓,更多继承发扬的是南渔鼓的特点,但又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渔鼓。柞水有南来迁徙至此安居的两湖、两广、江西等南方诸省人,也有从秦地以及北方区域迁徙居住的北方人,其语言杂汇、文化交融,在柞水的渔鼓曲调中也存留有关中道情腔调的痕迹。因此,柞水渔鼓绝不能简单的定为南渔鼓,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柞水渔鼓至今已很少有人能将大本唱词完全演唱下来。由于“文革”时的批判和封杀,许多传唱者,艺人被批斗,使之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许多老艺人已不能将原唱传授后人,目前健在的数位渔鼓艺人年事已高,传承学习的年轻人又很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其形式虽在但内容、唱腔、内涵将面临失传之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流行音乐几乎占据了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多种文化娱乐方式进入了百姓的精神生活。传统渔鼓由于开发不足,保护较晚,重视程度不够,已经面临唱腔失传、唱本轶失,老艺人逐渐过世等紧迫局面。由于渔鼓只是在乡间传播表演,老艺人及传承者也越来越少,许多青年人对渔鼓了解甚少,不能接受这种较为古老的曲艺形式,认为它是下里巴人的俚俗,登不得大雅之堂,时常遭遇尴尬局面。面临观众缺失,唱词唱腔即将消亡的频危境地,以初步调查和摸底来看,年龄在60岁以下的渔鼓艺人仅有50人。因此,商洛渔鼓急需抢救和保护。

 

结语

纵观前述,可以看出。商洛花鼓和商洛渔鼓是商洛地方戏剧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富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戏剧艺术品种,两者都是南方移民迁居和北方山歌、小调以及方言和礼俗文化结合的产物,其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都蕴藏着南北文化的缩影,语言都间杂南方语音和北方地方土语的痕迹,艺术表演兼容诗、歌、舞于一体,具有独特地方戏剧特色。二者共同存在,相互独立,相互借鉴,缺一不可。它们既有历史渊源相似之处,又有内容与表演不同之别,目前共同面临市场考验和传承危机。只有政府和文化部门正确引导,积极扶持;社会群体共同关注,谋求发展空间;文化艺人继承前人遗产,以师带徒,培养新人,保障各类艺术流派和行当后继有人。不断开拓创新,推出精品,商洛花鼓和商洛渔鼓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艺术花朵。

 

参考文献:

[1]镇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镇安县文化体育旅游局。镇安渔鼓[G].陕西:内印,2012.

[2]孙红侠.民间戏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百度百科.商洛花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26853.htm,2010-8-31/2011-4-27.

[4] 百度百科.柞水渔鼓[EB/OL].http:// baike.baidu.com/view/1450628.htm,2010-10-14/2011-4-27.

[5] 张艳秀.唱与戏曲艺术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均为商洛学院副教授)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10号  邮编:726000  电话:0914-2335798